《好文分享:被動人生,未必不好》
周末早上,剛剛把有點棘手的公事處理到一個段落,職場書友就傳了一段文章來,是商業週刊創辦人金惟純先生的故事。
很久之前,我就拜讀過這篇文章,如今再重讀一次,仍然覺得其用無窮。想來,在職場紛忙、心力透支的現在,讓我再次看到這篇文章,也或者是冥冥之中、來自宇宙意味深長的提醒吧。
分享給大家。對投射者而言,「善觀因緣,有以待之」,方能圓滿。(也藉此敬告空白不知節制的薦骨,請停止工作,去當沙發馬鈴薯。)
------------
被動人生,未必不好!
撰文者:金惟純 |出刊日期:2019-12-12
幾年前,初次接觸「人類圖」時,看到自己的類型是「投射者」。依據人類圖的解讀,投射者不適合創業,因為投射者的人生策略,是「等待被邀請」。
我當時大惑不解,因為我明明就是創業者,而且被視為創業成功。是不是人類圖不太準?
事隔多年,我深入研究自己的人生軌跡,卻有完全不同的看見。
首先,我當初創業,的確是「被邀請」,不是主動發起的。在被邀請的前提下,我們組成了創業四人組,很放心的籌備起來。沒想到,正式啟動時,其中兩人因故未到職,四人組變成兩人組,而我又莫名其妙被推舉,糊裡糊塗做了經營者。
這過程,其實是誤會一場。以至於我這沒準備好、又不適合的人,被黃袍加身,勉強扮演起經營者來。其結果,當然慘不忍睹,導致創業初期長達六年的嚴重虧損。
那為什麼後來又能敗部復活、一路長紅呢?其實也不是我的功勞,而是我終於明白,自己只能打後衛,不是打前鋒的料。所幸《商業周刊》從無到有、從有到好、從好到卓越,在每個不同階段,都有夥伴扮演了稱職的前鋒角色,所以才屹立至今。而投射者的特性,正是能看出、並且幫助別人發揮能量。
這樣看來,我還真是不折不扣的投射者,人類圖說的沒錯。再細想自己的人生,其實我一直都是「被邀請的」。大學畢業後,沒找過工作,都是工作找我,甚至包括人生轉型,都是被邀請的。雖然被邀請的事,並不總有好結果,但自己主動發起的事,倒真是乏善可陳。
「等待被邀請」的人生策略,是隨時把自己準備好,發光發熱,然後等待賞識的人採取主動。重點是,要心腦合一,讓自己感受清明,才足以辨識邀請者是不是對的人?所邀之事,是否自己真正願意、並且能夠承擔?簡單說,要「善觀因緣、有以待之」,把人生有限的能量,投入因緣具足之事,才是圓滿之道。
如今的時代,大家都強調積極主動,多數人也教育孩子一定要積極主動,其實是粗淺了。每個人都應該深入了解自己,找到自己的人生道路,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積極主動的。
積極主動的價值觀,如果少了覺察和清明,很可能帶來人間禍事和災難。這應該是「人類圖」最有價值的提醒吧。